周小饺 发表于 2020-5-25 17:45:14

【编辑部】29岁,我们写给体坛周报的每一位读者…

【编辑部】29岁,我们写给体坛周报的每一位读者…

2017-07-03

我们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度过了29岁生日,创刊于1988年7月1日的《体坛周报》即将三十而立。体坛驻意大利记者王勤伯代表编辑部写下了这一篇文字:当我们奔向第30个年头,我们邀请您——体坛最亲爱的读者上帝——一起来为“体坛精神”注入新的活力。

体坛30周年展望

文|体坛+记者 王勤伯

《体坛周报》创刊29周年,阅读老读者们写给这份报纸的回忆和祝福,无论只字片语,还是长篇回忆,都是令人宽慰的事情。在门户网站都逐渐沦为“传统媒体”的今天,还有人坚持对这份报纸的爱,是一种奇迹。

2017年7月1日,《体坛周报》创刊29周年,体坛加新闻客户端刚满一岁!

明年这个时候,《体坛周报》将年满30岁,我也将为这份报纸工作满15年,算是经历了它一半的历史。届时我们是否要再一次深情回忆,话语里略带某种怀旧和惋惜?

今天我要写的是,希望在《体坛周报》30周年的时候,我们可以不仅和老读者分享回忆,还有更多喜悦和憧憬。

1

去年今日,我正离开法国波尔多,开车北上去南特。南特有直飞里斯本的航班,某种直觉告诉我,2016欧洲杯,葡萄牙会有所作为。当时,体坛加app仍是一个只有半岁的产品,然而,我感觉就像已为之工作了很多年。

某种程度上,这款app就是我一直的期待:继承了《体坛周报》专业严谨的报道风格,同时又为记者的特色写作提供了空间,读者可以在app上找到更及时也更丰富的内容。它不一定在同类app里拥有数量最多的用户,但在全中国体育传媒里,一定是新闻价值和写作水平最具权威和参考价值的新媒体。

体坛加新闻客户端,是体坛大家庭新的一份子,它是体坛“权威源自专业”精神在移动互联网端的传承和拓展。

和体坛加读者群的频繁互动,也给了我很多工作动力。读者促进记者,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忠实度,而是他们的活力,这种活力促使你去做一个比昨天更好的记者,去寻找和制造更多的阅读情趣。

同时,和我们互动频繁的体坛加活跃读者里,既有“奔五”的老读者,也有刚刚上大学的少年,这说明体坛的新产品在为老用户提供阅读连续性的同时,还能俘获新一代读者人群——我这样的“老记者”也因此变得年轻。我一向认为,写作只有一种合法目的:为年轻人写作。

欧洲杯过去一年半,用户越来越多,我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——体坛加app的实时更新以及记者-读者互动,让我第一次度过一个热闹的“体育小年”。必须再一次感谢读者为我们注入的活力。

2

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,只要是媒体,都会有读者自然流失的现象。因此,一个成功媒体长期生存的要诀,在于它吸引的新读者能否总是及时地填补老读者流失后的空缺。如果新读者增量总是超过老读者流失量,那就更是好事。

《体坛周报》已经跨域3000期,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多的3000期。

我一直比较关注传媒现象。90年代末,我还在上大学,就已注意到了《体坛周报》读者流失的问题。遇到过不少已“参加工作”的人说,“以前上大学的时候,爱看《体坛周报》。”

当时的《体坛周报》正处于伟大的上升期,读者自然流失算什么?2001年十强赛、2002年世界杯,更是让销量稳居150万+。我正是在2002世界杯之后一年来到体坛,此时人们已经逐渐相信,网络将击败纸媒。

所以,在体坛工作的每一天,我都坚信,只有不断的革新能够让我们一直走下去。很高兴的是,我来到体坛以后,体坛系刊物一个接一个地诞生了,《足球周刊》越办越漂亮,《全体育》、《扣篮》、《高尔夫大师》、《汽车画刊》、《户外》、《跑者世界》等杂志一个接一个地出现(或许里面某一两种出自我的建议),从记者的角度说,这些刊物都给了我们尝试多角度写作的空间。

3

这些年里,销量下降、一周三期改做两期的《体坛周报》是不是衰落了?如果只看销量,当然是的。但如果要看报道本身的影响力,我觉得“衰落”一词并不太妥当。

很长时间里,数量众多的读者仍然在门户网站等平台上阅读我们的文章。一些球迷会吊儿郎当地评论“现在谁还看体坛啊”——但他说这句话之前或者之后,又在某论坛读过其他读者转载的骆明金球奖评论,或在某网站读过马德兴的中国足球报道。体坛这个名字,在体育阅读里总是绕不开。

《体坛周报》3000期的时候,我们做了一个活动,寻找存留有最早一期《体坛周报》的读者:滕延忠,我们的骨灰级粉丝,展示了1988年创刊号的头版!

《体坛周报》的影响力并未“衰落”,至少不是一些人想象的程度,仅仅是它无法再把过度分散化的影响力收回自己旗下,并转化为应该得到的经济回报。

这倒是给我很多信心。我相信,一个媒体把最实在的内容仍然把握在自己手里,它的潜力和希望始终大于没有内容依靠炒作上位的媒体。后者是赌博,前者难成暴发户,但一步步往前走却是可能的。

永远在现场,永远提供给大家最权威和专业的报道,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。

4

当然,也需要认识到,我们同样会犯下一些潜意识造成的错误。例如,在推广一项新产品的时候,我们可能会在潜意识里想:如果那些(流失的)老读者知道这是体坛搞的,他们很多人都会回来。很多传统媒体创业都输给了这种潜意识,他们缺乏一穷二白的创业者从零开始的勇气,因此也会自我磨损掉很多创造力和发挥空间。

读者支斌给我们发来了他女儿手持1993年5月25日253期《体坛周报》头版的图片,这是一种情怀的传承。我们的编辑记者从60后、70后、80后变成了90后甚至是95后,我们变老了,但同时我们也变年轻了……

实际上,不仅要认识到,老读者流失有强大的自然性,还需明白,从传媒的角度说,“忠实读者”可以是好事,也可以不是太好的事。“忠实读者”的口味会制约创新,他们可能和作者形成一个封闭的圈子,最终走向疲乏和懈怠。这是为什么我过去一直拒绝做个人微信公号,我害怕忠实读者。

就像一个作家,如果他成天为一群“忠实读者”写作,他的红火会很快被别的新秀作家取代。伟大的作家总是在翻新自己,尝试不同的可能性,优秀的媒体也需要这样的精神。

5

所以,在《体坛周报》29岁生日之际,我们希望对新老读者寄语,重要的不是忠诚度,而是我们能够一起进步。我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记者,你们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读者,为“更好的自己”活着,比“昨天曾美好”更有趣。

希望在明年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一起带着更多的乐观和欣喜庆祝《体坛周报》30周年,并一致确信:“体坛精神”不仅在体坛系刊物、在体坛加app身上得到了延续,还因为新老读者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有青春活力。

以上是到3000期的《体坛周报》整数期头版,其中第900期报纸因是2002年世界杯特刊,未列入其中。

最后,为大家链接一篇一位读者写的文章,让我们来看看他记忆中体坛周报是什么样子,点击文字直接阅读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编辑部】29岁,我们写给体坛周报的每一位读者…